成果名称:  微生物被膜的流行现状与安全控制学术交流项目
 完成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斯里兰卡国家基础研究所,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帕那空)
 研究人员:  徐振波,Gamini Seneviratne,Chayapat Kee-ariyo,Nomjit Suteebut,Thanapop Soteyome,薛皓月,刘子奇,林欣,游珊迟,谷妮璇,洪佳莹,严茂圳
 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食品工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产值接近15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占十分之一。其中食品安全为关键问题,专家已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第四大社会问题。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与腐败是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被膜占80%食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微生物污染。本项目通过与国际上各个专业领域中微生物被膜研究团队进行学术交流,探究国际微生物被膜流行现状,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被膜相关控制理论,对长远上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聚集国内外微生物被膜领域专家,根据对微生物被膜国际流行现状与调控机制分析,总结出相关控制理论,弥补我国在微生物被膜流行现状与安全控制方面学术交流的空缺,使得微生物被膜领域成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借鉴。 3.主要论点与论据 食品加工过程中由生物被膜引起的微生物污染超过80%,且微生物常以多种属群体存在,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包括如何克服群体微生物被膜的复杂性,以及如何从菌体自身的调控规律以实现生物被膜的控制消减。本项目基于我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通过开展与国际科学家的学术交流活动,探究国际微生物被膜流行现状,分析典型微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进一步形成并完善微生物被膜的安全控制体系,对长远上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创见与创新 (1)在食品体系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微生物被膜大多为不同种类微生物共同形成的混合被膜,与所形成被膜的微生物种类与特性密切相关,对微生物被膜国际流行现状以及“由什么微生物引起”等关键问题的探讨,是进一步建立微生物被膜形成与调控机制的前提条件。 (2)目前针对微生物被膜控制研究,单菌种微生物被膜的研究从表型逐步深入至基因及转录层面,并开始涉及多微生物被膜研究。针对典型的微生物形成的群体微生物被膜开展调控机制的分析,对“这些微生物如何形成被膜”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本项目的关键创新点。 (3)当前针对微生物被膜的控制消减技术,大多通过各种抗菌材料与物质的应用,一方面并无针对微生物被膜形成与调控特性,另一方面缺乏对食品体系、加工过程与环境因素等结合。项目拟基于典型微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同时结合不同外部条件,针对“如何解决微生物被膜”等关键问题,最终形成针对食源性微生物被膜的安全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本项目的独特创新之处。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1)形成食源性微生物被膜的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为食品行业提供重要参考;(2)申请方与参与单位 1、参与单位2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中方与外方的学术交流,联名发表SCI论文 10篇,三方交流互访8次;(3)三方举办的“微生物被膜的流行现状与安全控制”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0月18-23日在中国广州以线上和线下结合举行,针对项目三个议题,邀请了来自国外51所及国内47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微生物被膜领域内专家学者作报告112项,其中包括3位科学院院士、59 位教授,参会人数线下 200余人,线上400余人,形成微生物被膜相关控制理论15 项,使得微生物被膜领域成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借鉴;(4)申请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总IF为122,其中项目标注论文7篇;联合发表SCI论文 10篇,总下为54.8,为学术界提供指导价值。 6.历年获奖情况:无 7.成果简介 项目实施期间,三方联合举办“微生物被膜的流行现状与安全控制”学术研讨会,开展交流互访8次,通过深入学术交流,完成或超额完成合同书中的各项考核指标与任务。申请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总IF为122,其中项目标注论文7篇;联合发表SCI论文10篇,总IF为54.8;基于研讨会在SCI期刊中主持相关会议专刊4项,完成会议论文集1项,项目成果资源报告112项;形成微生物被膜相关控制理论15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专利4项;共培养硕士生2人。

 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4/3/14
 研究起止时间:  2022-01-01至2023-12-31
 成果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高新科技领域:  
 学科分类:  
 鉴定单位: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24/1/8
 登记办理状态:  公示中
版权所有: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广东省科技音像出版社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
联系地址:中国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307室
邮编:510033